您现在的位置:青年导网-青年在线 正文
  产后加工、储藏、销售等环节损耗严重、效率不高,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软肋”,而这些环节的服务恰是农产品实现高附加值的关键。在浙江省农科院,有这样一批“科学卫士”,他们瞄准农产品产后减损发力,从采摘、储运、销售到运输,系统研发了农产品全程控技术,并建立了一系列标准体系,全链条为农产品产后质量安全“保驾护航”。他们,就来自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农产品品质营养与产后质量安全研究室学科团队。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生鲜电商的快速崛起,全国很多偏远产地的优质农产品都开始“走出去”。那么,如何保障使消费者能在第一时间吃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鲜果蔬?

  “茭白入库前库房温度要提前1~3天降至-1~0℃,采收后在2~6小时内就要在0±1℃的环境中预冷,运输车辆的的车内温度宜为0~5℃……”该研究室主任胡桂仙给记者讲起了茭白产后保鲜最有效的关键技术指标,这些技术指标正出自由他们团队牵头制定的《茭白储运技术规范》标准,该标准还被列入了2022全国农业农村行业标准研制实施典范。

  茭白是我国的特色水生蔬菜,但其采收后极易失水萎蔫,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从而更好地储藏茭白非常关键。据介绍,经过一系列入库、预冷、冷库储藏、包装、车辆运输温度等技术处理后,茭白货架期从原先的2~3天延长至45~60天。茭白的减损率在90%以上,腐损率控制在10%以内。

  标准化助推茭白品质提升的同时,经济效应也日益凸显。据介绍,按每家企业年销售1500吨,用于储藏的茭白350吨核计,该套技术可减少产品损失315吨,按照平均销售量0.6万元/吨计算,降低189万元经济损失。

  对于农产品产后质量安全,商品包装是否科学合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据悉,由团队牵头制定的《干制果品包装标识技术要求》将于今年3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是结合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包装与标识管理办法》的颁布与实施大背景下,全国首个包装标识类制定并获得发布的标准。

  胡桂仙告诉记者,这一标准不仅填补了我国在干制果品包装标识技术标准这一领域的空白,同时将推进我国干制果品品牌建设,并推动我国干制果品包装标识向绿色生态环保方向发展,增强我国干制果品的国际竞争力。

  为助力百姓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团队还奋战在农产品营养研究与检测一线,为农产品营养检测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团队可开展农产品中近百个营养成分的检测服务,并具备坚实的高品质农产品评鉴基础和丰富的评价鉴定经验。如团队的橄榄油品质检测能力和分析技术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从感官评价、理化参数、营养指标及其特异的活性成分对人体的健康作用等方面为橄榄油的品质评价提供依据。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