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青年导网-青年在线 正文

近期,我国多个博物馆纷纷宣布调整开放政策,取消了传统的闭馆日。例如,陕西历史博物馆自4月1日起至10月31日止,实施了取消闭馆日、延长开放时间、增加每日参观预约名额等一系列便民举措,旨在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参观体验。同样,江苏省淮安市博物馆也宣布,自即日起,每周一至周日将全天候对外开放,不再设定闭馆日,以更好地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多数博物馆和美术馆普遍实行周一闭馆,从而使得周一无形中成为了一个约定俗成的博物馆闭馆日。

近期,多个地区纷纷取消闭馆日的决定,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部分网友对此表示赞赏,认为“博物馆取消闭馆日,真是太棒了,这样一来,我们就有更多机会在闲暇时间去‘涨知识’了”。然而,也有不少网友对此表示担忧,他们担心“公共文化延时服务能否真正跟得上,资金、资源和服务是否充足?这样的做法会不会导致运营成本增加,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呢?”

公共文化延时服务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给群众带来了哪些便利,面临哪些困难?又该如何与群众生活“对表”、保障延时服务质量不下降?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4月5日晚上22时,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的北京城市图书馆潞云筑的24小时阅读区里,灯火辉煌,一片宁静。此时,约有30名读者正沉浸在书海中,全神贯注地翻阅着书籍。他们之中,有怀抱孩子的年轻妈妈,有为即将到来的研究生考试而刻苦学习的大四学生,也有下班后前来充实自己的辛勤“打工人”。在这个静谧的夜晚,图书馆成为了他们共同的心灵港湾。

在法定节假日、周末以及寒暑假期间,公共文化场所纷纷延长服务时间,积极尝试实行日常延时和错峰开放机制,设立全天候服务窗口。近期,众多公共文化设施紧密围绕民众需求,陆续实施灵活的错时和延时服务措施,旨在通过调整服务时间和空间,与民众的文化生活需求保持同步。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