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谱写着一代又一代人对家的眷恋和对亲情的牵绊。家书寄托着离情别绪,它不仅是思亲寄情的纽带,更是远走他乡的底气。家书可以写给亲人、写给好友,写给与“家”相关联的那些人。但你是否想过,也许你还欠家乡一封家书?
“写一封家书,致最爱的你。”我们总习惯性地将这个“你”特指为某一个人,但那个我们眼中最美的家乡,同样也是我们心中的最爱。
《一封家书》宋茜:写给家乡的一封信
带着质朴和真诚,青岛小嫚儿宋茜登上《一封家书》第二季的舞台。在这封写给青岛的信中,寄托着她对家人的思念、对家乡的祝福。
城市中的珍宝:时光里的童年印记
“给我的家乡青岛”,在这封写给青岛的特殊家书中,我们看到了宋茜对家乡的热爱。离开青岛在外打拼多年的宋茜,时刻不忘家乡。她在韩国参加综艺时,也时常在节目中自豪地“推介”青岛,俨然是青岛的宣传大使。
而现在,因与青岛聚少离多,她再次向青岛介绍了自己。“我是 1987 年在青岛出生的。青岛,你肯定记得我吧?我的家在青岛,家里人也在青岛。我妈妈是个美女,个子虽然不高,但是身材不错,前凸后翘的。皮肤白的跟蛋清一样,怎么就没遗传给我呢?所以我的外形比较随爸爸。我爸1米7几的个子,在那个年代不算矮了,浓眉大眼,挺帅的。”
家乡,是那个自己可以说千万句不好、但不允许别人说一句不好的地方。家乡是初心开始的地方,心安之处方为家。家乡的每一点进步,都让归家的人心里满满。这封写给家乡的家书,其实更是写给生活在家乡里的家人。宋茜与家人在青岛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点点滴滴,凝聚成她对家乡的印记。
而这些关于家乡的记忆,更多地停留在小时候,停留在她与青岛朝夕相处的时光。“10 岁去北京上学的时候,只有寒暑假能回家。去了国外以后,每年能回家一次。”对宋茜而言,事业在慢慢发展,但是回家的时间却更少了。“在30 多年的时间里,待在家里的时间还不到一半吧……所以在我的记忆里,没有人变老,没有人离开,好像一切还是我最初离开家那个时候的样子。”
在外地人眼中,青岛是一个知名的旅游城市,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五月的风、栈桥、八大关那些闻名遐迩的地方。而对宋茜而言,青岛就是她熟悉而亲近的家乡。
“我的家在青岛,我的家里人也都在青岛,任我身上有再贵的东西,也比不上我的家人和我小时候的回忆,这些才是我最宝贵的东西。希望你能好好对待我的家人,让他们健康平安,我想陪他们久一点,我想多点时间陪他们,所以,我不在家的时候,请你一定要帮我照顾好他们。谢谢。”
饭桌上的家教:细节里的家风传承
在宋茜的家书中,提到了一个小细节:小时候的她特别不喜欢吃饭,吃几口就不吃了;但现在却不是这个样子。究其原因,在于宋茜姥姥对她的管教。
“我为了上学近住到了姥姥家,姥姥家的规定:盛到碗里的饭必须吃干净。可是我不喜欢吃饭。”本想着不吃饭可以吃菜,但是拥有一个成都人的姥爷,宋茜每天面对着一桌子辣的菜,“我小时候可是一点点辣都不能吃的,连最不辣的我都能被辣出眼泪来。”在这样的情境下,宋茜的小时候经常上演这样一个画面:人家都睡午觉了,她还在饭桌上一粒一粒的数着饭粒嚼。
《一封家书》宋茜:写给家乡的一封信
礼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而餐桌是中国文化交流与传承的重要平台。从古至今,餐桌上的礼节一直有其重要的地位。“盛到碗里的饭必须吃干净”,相信每一个家长都曾这样教导过孩子,而餐桌礼仪也是家庭给孩子的最好教养。
“后来我想出了一个新办法,因为我爱喝稀饭,所以就用水泡米饭吃,可是,自以为挺聪明的,结果饭被泡发了量更多了更吃不完了……没办法,只能试着吃辣的菜来下饭。”相信读到这一段,很多人都会会心一笑。“用水泡米饭”,这不就是身边的你我也做过的事情吗?
餐桌上的规矩,也让宋茜走上了一条“吃货”的不归路。“姥姥家吃饭蛮讲究的,每天早上几乎都是不同卤子的面,午饭晚饭都是姥爷做的各种好吃的菜。在姥姥家就吃川菜,在爷爷家就吃山东菜。注定我要变成吃货的!”
味道里的记忆:食物中的亲情密码
细读宋茜的家书,俨然就是一本美食秘籍。在她的每段回忆中,食物都占据了特别大的分量。
谈及爸爸时:“最重要的是我爸做饭好,喜欢研究,做出来也好吃,卖相也不错。糖醋鱼、清蒸鱼、葱烧海参、西红柿炒山药、炖八宝粥好多好多,据说又练了几手好菜等我回家试试呢”;谈到奶奶时:“我奶奶也可会做饭了,经常带着我擀饺子皮,自己发面做馒头包子,做卡花,做炸麻花,做猪皮冻,做各种酱货。我要是当初全学下来的话,现在估计能当个厨子了。”;想起妈妈时:“妈妈,好久没回家了,我想吃黄瓜拌猪头肉,想吃你炸的萝卜丸子,想吃鲅鱼饺子。”
《一封家书》宋茜:写给家乡的一封信
《一封家书》宋茜:写给家乡的一封信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关于家乡、亲人、故土的思念,常常缘于美食而终于美食。每个城市有属于自己的美食味道,每个人有属于自己的美食记忆。有时候,我们会把家乡某种食物当作家的化身,无论离开多少年,始终想念的就是那种味道——家的味道。
而那些有些伤感的记忆,也源于记忆中的食物。在宋茜的心中,家里最宠她的是爷爷和小叔,小叔是无条件地向着她,而爷爷给予她各种贴心的关怀。“爷爷呢,每次出差回来都给我带礼物,第一次见看桶装的方便面,仿佛现在还能感觉到当时打开盖子的那股面香味儿呢……”
宋茜在信中提到,有一个冬天的夜里,她吵着要雪糕。爷爷什么都没说,披上外套就下楼了。“我想着小卖铺肯定都关门了,正失望着呢,没想到爷爷就给我买回来了,就是我看电视想吃的那种娃娃头雪糕!”那是的她只想到了愿望满足的欣喜,直接把雪糕拿过来就吃,却没想到外面天有多冷,爷爷的身上还落了一层雪。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有时候我们长大了,亲人却离开了。“我去北京上学以后就很少见到爷爷了,连爷爷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刚刚开始演戏的时候,拍到哭戏我经常会想起爷爷,我是真的想爷爷了,后悔没有多陪陪他。”正如宋茜说的那样,人这一辈子,有些遗憾可能错过了就是一辈子了。
由微博、大眼娱乐、大业创智、酷燃视频联合出品,999感冒灵独家冠名播出的文化情感类短视频栏目《一封家书》第二季第12期已于5月6日晚18:00在酷燃视频上线播出,同期音频将在酷我音乐独家上线。
“写一封家书,致最爱的你。”我们总习惯性地将这个“你”特指为某一个人,但那个我们眼中最美的家乡,同样也是我们心中的最爱。
《一封家书》宋茜:写给家乡的一封信
带着质朴和真诚,青岛小嫚儿宋茜登上《一封家书》第二季的舞台。在这封写给青岛的信中,寄托着她对家人的思念、对家乡的祝福。
城市中的珍宝:时光里的童年印记
“给我的家乡青岛”,在这封写给青岛的特殊家书中,我们看到了宋茜对家乡的热爱。离开青岛在外打拼多年的宋茜,时刻不忘家乡。她在韩国参加综艺时,也时常在节目中自豪地“推介”青岛,俨然是青岛的宣传大使。
而现在,因与青岛聚少离多,她再次向青岛介绍了自己。“我是 1987 年在青岛出生的。青岛,你肯定记得我吧?我的家在青岛,家里人也在青岛。我妈妈是个美女,个子虽然不高,但是身材不错,前凸后翘的。皮肤白的跟蛋清一样,怎么就没遗传给我呢?所以我的外形比较随爸爸。我爸1米7几的个子,在那个年代不算矮了,浓眉大眼,挺帅的。”
家乡,是那个自己可以说千万句不好、但不允许别人说一句不好的地方。家乡是初心开始的地方,心安之处方为家。家乡的每一点进步,都让归家的人心里满满。这封写给家乡的家书,其实更是写给生活在家乡里的家人。宋茜与家人在青岛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点点滴滴,凝聚成她对家乡的印记。
而这些关于家乡的记忆,更多地停留在小时候,停留在她与青岛朝夕相处的时光。“10 岁去北京上学的时候,只有寒暑假能回家。去了国外以后,每年能回家一次。”对宋茜而言,事业在慢慢发展,但是回家的时间却更少了。“在30 多年的时间里,待在家里的时间还不到一半吧……所以在我的记忆里,没有人变老,没有人离开,好像一切还是我最初离开家那个时候的样子。”
在外地人眼中,青岛是一个知名的旅游城市,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五月的风、栈桥、八大关那些闻名遐迩的地方。而对宋茜而言,青岛就是她熟悉而亲近的家乡。
“我的家在青岛,我的家里人也都在青岛,任我身上有再贵的东西,也比不上我的家人和我小时候的回忆,这些才是我最宝贵的东西。希望你能好好对待我的家人,让他们健康平安,我想陪他们久一点,我想多点时间陪他们,所以,我不在家的时候,请你一定要帮我照顾好他们。谢谢。”
饭桌上的家教:细节里的家风传承
在宋茜的家书中,提到了一个小细节:小时候的她特别不喜欢吃饭,吃几口就不吃了;但现在却不是这个样子。究其原因,在于宋茜姥姥对她的管教。
“我为了上学近住到了姥姥家,姥姥家的规定:盛到碗里的饭必须吃干净。可是我不喜欢吃饭。”本想着不吃饭可以吃菜,但是拥有一个成都人的姥爷,宋茜每天面对着一桌子辣的菜,“我小时候可是一点点辣都不能吃的,连最不辣的我都能被辣出眼泪来。”在这样的情境下,宋茜的小时候经常上演这样一个画面:人家都睡午觉了,她还在饭桌上一粒一粒的数着饭粒嚼。
《一封家书》宋茜:写给家乡的一封信
礼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而餐桌是中国文化交流与传承的重要平台。从古至今,餐桌上的礼节一直有其重要的地位。“盛到碗里的饭必须吃干净”,相信每一个家长都曾这样教导过孩子,而餐桌礼仪也是家庭给孩子的最好教养。
“后来我想出了一个新办法,因为我爱喝稀饭,所以就用水泡米饭吃,可是,自以为挺聪明的,结果饭被泡发了量更多了更吃不完了……没办法,只能试着吃辣的菜来下饭。”相信读到这一段,很多人都会会心一笑。“用水泡米饭”,这不就是身边的你我也做过的事情吗?
餐桌上的规矩,也让宋茜走上了一条“吃货”的不归路。“姥姥家吃饭蛮讲究的,每天早上几乎都是不同卤子的面,午饭晚饭都是姥爷做的各种好吃的菜。在姥姥家就吃川菜,在爷爷家就吃山东菜。注定我要变成吃货的!”
味道里的记忆:食物中的亲情密码
细读宋茜的家书,俨然就是一本美食秘籍。在她的每段回忆中,食物都占据了特别大的分量。
谈及爸爸时:“最重要的是我爸做饭好,喜欢研究,做出来也好吃,卖相也不错。糖醋鱼、清蒸鱼、葱烧海参、西红柿炒山药、炖八宝粥好多好多,据说又练了几手好菜等我回家试试呢”;谈到奶奶时:“我奶奶也可会做饭了,经常带着我擀饺子皮,自己发面做馒头包子,做卡花,做炸麻花,做猪皮冻,做各种酱货。我要是当初全学下来的话,现在估计能当个厨子了。”;想起妈妈时:“妈妈,好久没回家了,我想吃黄瓜拌猪头肉,想吃你炸的萝卜丸子,想吃鲅鱼饺子。”
《一封家书》宋茜:写给家乡的一封信
《一封家书》宋茜:写给家乡的一封信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关于家乡、亲人、故土的思念,常常缘于美食而终于美食。每个城市有属于自己的美食味道,每个人有属于自己的美食记忆。有时候,我们会把家乡某种食物当作家的化身,无论离开多少年,始终想念的就是那种味道——家的味道。
而那些有些伤感的记忆,也源于记忆中的食物。在宋茜的心中,家里最宠她的是爷爷和小叔,小叔是无条件地向着她,而爷爷给予她各种贴心的关怀。“爷爷呢,每次出差回来都给我带礼物,第一次见看桶装的方便面,仿佛现在还能感觉到当时打开盖子的那股面香味儿呢……”
宋茜在信中提到,有一个冬天的夜里,她吵着要雪糕。爷爷什么都没说,披上外套就下楼了。“我想着小卖铺肯定都关门了,正失望着呢,没想到爷爷就给我买回来了,就是我看电视想吃的那种娃娃头雪糕!”那是的她只想到了愿望满足的欣喜,直接把雪糕拿过来就吃,却没想到外面天有多冷,爷爷的身上还落了一层雪。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有时候我们长大了,亲人却离开了。“我去北京上学以后就很少见到爷爷了,连爷爷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刚刚开始演戏的时候,拍到哭戏我经常会想起爷爷,我是真的想爷爷了,后悔没有多陪陪他。”正如宋茜说的那样,人这一辈子,有些遗憾可能错过了就是一辈子了。
由微博、大眼娱乐、大业创智、酷燃视频联合出品,999感冒灵独家冠名播出的文化情感类短视频栏目《一封家书》第二季第12期已于5月6日晚18:00在酷燃视频上线播出,同期音频将在酷我音乐独家上线。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键词:
- 《杏仁豆腐心》暖心回归:饶晓志用“旋转舞台”让观众<2025-04-13
- 延时开放成趋势!全国多地博物馆、图书馆探索“夜间模<2025-04-13
- 24小时图书馆、全年无休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进入“不<2025-04-13
- 搜索量暴涨196%!全国赏花地图出炉,这些“花海列车”<2025-04-13
- 253件汉简"开口说话":辽博特展解码2000年前的中国<2025-04-13
- 从研发到医保:北京出台全链条政策支持创新医药发展<2025-04-13
- 湘南强对流天气来袭!广铁停运19对列车,退票攻略请收<2025-04-13
-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
- 上海港罗泾港区二期工程全面启动 智能码头
- 普陀区中心医院介入治疗创造生命奇迹 晚期
- 马桥AI社区旁将添文化主题口袋公园 预计6月
- 徐汇滨江工业遗存焕新颜 百年塔吊与煤料斗
- 金山茸卫公路改扩建工程加速推进 预计年底
- 桂林路地铁站绿地焕新:三态融合的"桂花诗
- 苏州河普陀段"光影艺术长廊"年内收官 4.5
- 包头昆都仑区"春风行动"出新招:就业直通
- 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七号 长征
- 我国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个体工商户突破1.25
- 7个科学方法改善血液循环|专家教你从饮食
- 手脚冰凉、头晕气短?这些信号可能是血液循
- 人体血管网络暗藏健康密码 专家警示血液循
- 中国妇幼健康经验惠及全球 为世界母婴安全
- 我国织密妇幼健康防护网 儿科医师增至23.4
- 我国妇幼健康指标全球领先 孕产妇死亡率降
- 山西医疗工作者获国家级表彰 村医辛平30年
- 山西省开展孤独症日主题活动 呼吁社会关爱
- 沪浙三地联动打造文旅新标杆 廊下推出七彩
- 《杏仁豆腐心》暖心回归:饶晓志用“旋转舞
- 延时开放成趋势!全国多地博物馆、图书馆探
- 24小时图书馆、全年无休博物馆:公共文化服
- 搜索量暴涨196%!全国赏花地图出炉,这些“
- 253件汉简"开口说话":辽博特展解码2000
- 从研发到医保:北京出台全链条政策支持创新
- 湘南强对流天气来袭!广铁停运19对列车,退
- 何冰版《赵氏孤儿》:从业务考核到现象级话
-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NCPAO)香港艺术节闭
- 著名指挥家吕嘉为成立15周年的国家大剧院管
- 《造梦现场电影艺术展·大师季》启幕:解码
- 《快乐再出发·山海季》收官:一场"反套路
- 2025年第11周电影市场速览:国产动画持续领
- 《制暴:无限杀机》定档3.28 杰森·斯坦森
- 外资机构集体唱多中国经济:新动能驱动增长
- Foodaily创博会十周年:构建全球食品创新生
- Foodaily创博会十周年:解码全球食品产业创
- 上海农场75周年:以科技与匠心重塑都市农业
- 上海农场品牌升级战略:全产业链布局打造都
- 上海农场品牌节启幕:打造都市农业新标杆
- 古今花事:解码北京春日赏花的文化基因
- 2025年3月电影市场观察:《哪吒之魔童闹海
- 国产邮轮产业迈入新纪元:"魔都号"首航青
- 《百年中国电影文学史》:时代镜像中的文本
- 《百年中国电影文学史》:重构中国电影研究
- 港澳居民"北上"消费热持续升温 珠海清明
- 2025年全国最低工资标准动态:8省份突破230
- 清明返程高峰今日达峰值:全国铁路单日客流
- 一季度消费市场"春暖花开":线下消费回暖
- 全国气温"冰火两重天":北方多地迎30℃初
- 南方阴雨持续 北方干燥多风 未来10天全国天
-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
-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
-